“有虞氏上陶”这一说法,揭示了陶器在有虞氏文化中的重要地位。
先来谈谈“陶”字的由来。其本字是“匋”,与“陶窑”的“窑”其实是同一个字,这一点在甲骨文中可见端倪。
从甲骨文字形观察,“匋”字描绘的是一个弯腰站立的人,他手持一根杵,正用力夯捣位于“U”形凹槽中的泥土。
《天工开物》中的夯土作业图也生动地展现了同样的动作,夯捣者的姿势与甲骨文中的形象几乎一模一样。
近距离观察金文中的“缶”字,里面那个人手握的棒槌与甲骨文“午”字中的工具完全相同。
展开剩余85%在上古音韵体系中,“捣”和“陶”两个字同属幽部韵,发音相近且含义相通,都指夯捣的动作。
而夯捣的对象正是泥土。制陶的第一步,就是用杵将块状黏土捣碎,同时剔除其中的碎石、草根等杂质,因此“匋”字的原始意义就是“捣碎”。
这一过程旨在去除黏土中的杂质,所以“匋”字进一步引申出“淘汰”的含义。去除杂质后的泥土还需加水继续提纯,这便衍生出了“淘泥”、“淘沙”、“淘金”等各种“淘”的方法。
如果将夯捣的棒槌换成尖头工具,捣的动作就变成了掏挖,因此“匋”字又引申出“掏挖”的意思。陶窑的挖掘,就是这样进行的。
用杵反复夯捣泥土,最终会形成坚实的夯土,这也成为中国上古时代夯土建筑的起源,源自有虞氏制陶的传统工艺。有虞氏普通居民所居的半地穴式房屋——“宫”,就是用这种“陶”的方式建造的。
《诗经》有“陶复陶穴,未有家室”之句,讲述的正是周朝古公亶父时期,依旧采用“陶”的方法营建半地穴房屋。
考古发现表明,有虞氏民居普遍采用“陶复陶穴”式的半地穴建筑。
夯土不仅用于筑造半地穴式住房,还被用作城池或祭坛的基座,因此“陶”字还有“人工夯筑成丘台”之意。
《说文解字》中解释:“陶,再成丘。”
那么,什么是“再成”呢?《尔雅·释丘》对此做了详细阐释:
“丘,一成为敦丘,再成为陶丘,再成锐上为融丘,三成为昆仑丘。”
这些“丘”都是通过人工夯筑堆砌而成的高台,因此有“一成”、“再成”、“三成”之分。
《说文》进一步指出,古文“成”字从“午”字演变而来。甲骨文中“成”字内含“午”,与“陶”字中的“午”相同,表明古代城池也是用杵反复夯筑泥土而成。
“陶丘”不仅是一个字义,更是地名,即现在山东的定陶。这里是否真有用人工夯土修筑的陶丘呢?
考古证据显示,定陶附近确实存在这样的陶丘城:受命坛,又称官堌堆,位于定陶城西北约6.3公里,邻近仿山乡姜楼村南400米。该遗址属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堌堆高约6米,长60米,宽48米,总面积近2900平方米。出土的石刀、石镰、石针、陶器等文物证明,这是一处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
类似的夯土陶丘不仅存在于山东。在距今约8300至9000年前的彭头山文化遗址中,同样发现了夯土遗迹,实证陶丘筑城的历史至少可追溯到八千年前,甚至应与陶器起源同时,早在一万年前。
约1.3万年前,有虞氏的制陶中心位于古长江入海口附近,靠近琉球群岛,即现今长江入海口东南方数百公里处。
这里曾有一座规模宏大的古城,面积达数千平方公里。遗憾的是,1.2万年前发生的新仙女木事件导致海平面骤涨一百多米,将这座城市淹没于东海海底。如今只能从卫星地图上隐约看到这座海底古城的城墙轮廓。
在有虞氏的核心活动区,良渚古城遗址附近发现了建造年代早于5300年的祭坛。
祭坛所在的山被称为“瑶山”,其实原名为“窑山”。
“窑”字即是“陶”的别称。
这座山上发现了人工夯土筑成的祭坛。
祭坛以三色土夯筑而成,不禁让人联想到“三成为昆仑丘”的古书记载。
换句话说,瑶山上的祭坛实际上是模拟昆仑山而建的人工夯土高台。
这座祭坛与埃及金字塔一样精准地指向东南西北四个正方向,但其建造年代比埃及金字塔早约一千年。
本文原名:
有虞氏上陶——抱雪斋文字考古学系列第二回
发布于:天津市申宝策略-网上配资公司-可信的配资平台-网络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