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心血管病中心统计显示,我国血脂异常人数已经超过4亿人。但是,与如此庞大的患病人数相比,能把血脂管理好的人实在太少。”近日,中华预防医学会副会长、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心血管病研究所所长胡大一告诉科技日报记者。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饮食结构改变及生活节奏加快、压力增加,“三高”问题也逐渐严重,仅血脂异常一项,患病率就高达40.4%。同时,血脂异常也不仅是老年人群的专属疾病,患者群逐渐年轻化,成为30—50岁年龄段人群的“第一杀手”。血脂管理目前是我国国民心脑血管疾病防控的重点。
对于我国血脂控制达标率低的原因,胡大一分析,一方面是很多人不知道血脂异常是导致心脑血管疾病的重要危险因素,对相关的知识了解甚少;另一方面则是很多人对长期用药的安全性过于担忧,认为“是药三分毒”,不能坚持科学有效的治疗。
展开剩余81%《中国心血管健康与疾病报告2021概要》:血脂各指标在13年间均有明显上升在新的《中国心血管健康与疾病报告2021概要》中可以看到, 总胆固醇(TC)、甘油三脂(TG)以及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水平在13年间均有明显上升。
《中国血脂管理指南(2023)》:血脂检查纳入小学、初中、 高中体检的常规项目。
《中国血脂管理指南(2023)》要求<40岁成年人每2~5年进行1次血脂检测,≥40岁成年人每年至少应进行1次血脂检测;ASCVD高危人群应根据个体化防治的需求进行血脂检测;在上述人群接受的血脂检测中,应至少包括1次脂蛋白(a)的检测。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FH)先证者的一级和二级亲属均应进行血脂筛查,增加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的早期检出率。
新版《指南》指出,由于膳食模式转变、身体活动减少以及不良生活方式,我国儿童青少年血脂异常发生率呈上升趋势,检出率高达20.3%~28.5%。新版《指南》推荐血脂检测应列入小学、初中和高中体检的常规项目,说明对血脂的监测和心血管疾病防控的关口前移。
新版《指南》:4 类人群要重点筛查血脂血脂筛查是提高血脂异常早期检出率和知晓率的有效方式。新版《指南》指出下列 4 类人群为血脂检查的重点对象:
1、有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ASCVD)病史者;
2、存在多项 ASCVD 危险因素,如高血压、糖尿病、肥胖、吸烟等人群;
3、有早发心血管疾病家族史者( 男性一级直系亲属在55岁前或女性一级直系亲属在 65 岁前患 ASCVD) ,或有家族性高脂血症患者;
4、 皮肤或肌腱黄色瘤及跟腱增厚者。
被忽视的血脂异常,是心血管病罪魁祸首之一根据《中国心血管病报告2018》最新数据显示,我国因心血管病死亡人数居于首位,每5例死亡中就有2例死于心血管病!而对心血管病罪魁祸首之一 —— 血脂异常。
而大量研究资料表明,以高胆固醇为主的血脂异常,是冠心病、心肌梗死、心脏性猝死和缺血性脑卒中等心脑血管疾病独立而重要的危险因素!10年间,我国血脂异常患病率从2002年的18.6%到2012年的40.4%,增长了117%!高胆固醇血症从2.9%增长到4.9%,增长高达69%。同时合并血压、血糖、血脂三个危险因素患者的比率也迅速上升,超过40%的患者同时合并高血压、糖尿病和血脂异常。而总体上,男性高于女性,城市高于农村。同时,血脂异常也不再仅是老年人群的专属疾病,患者群逐渐年轻化,成为30岁~50岁年龄段人群的“第一杀手”。
血脂达标的重要性,许多人并不了解很多人并不知道血脂达标的重要性。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心内科主任赵水平说:“北京地区高速发展的15年间,77%的冠心病的增加要归罪于胆固醇升高,安全、有效地管理血脂至关重要。”胡大一说:只要把血压、血胆固醇同时降低10%,心脑血管疾病风险就能降低45%。但在我国,“坏胆固醇”的总达标率还不足30%,极高危组的控制情况最差,仅为21.7%。
这一来自血脂异常调查研究的数据为我国国民敲响了警钟。
研究证实,血清总胆固醇水平与血压之间都存在着正向关系,80%以上的高血压患者存在其他危险因素,其中最常见的是血脂异常(>50%),而血糖升高会引起一系列代谢紊乱及血管壁增厚,导致血管病变,一旦患者饮食不注意,就容易造成高血脂,增加心血管疾病风险。此外,长期吸烟、酗酒也会改变血脂构成,使高密度脂蛋白减少、低密度脂蛋白增加、血清抗氧化作用减少,促进了动脉粥样硬化、心梗和脑梗的发生和发展。
参考资料:
【1】《我国血脂异常人数已超4亿,科学调脂不容忽视》央广网2019-08-16
【2】《你真的能看懂体检报告吗?血脂指标的异常竟然预示着“它”!》科普中国2022-11-09
【3】参考资料:《中国血脂管理指南(2023年)》解读 实用药物与临床. 2023,26(05)
【4】《血脂居高不下,不仅仅是认知问题!》健康之家. 2019(07)
版权声明
我们尊重原创,部分图片文字来源网络,
非商业用途,仅作为科普宣传素材。
若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发布于:北京市申宝策略-网上配资公司-可信的配资平台-网络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