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管我不服老,但丑萌的 Labubu 还是给我上了一课。
可它越是火爆,我越是心塞。因为,我发现我读不懂它。
年轻人到底在追捧它什么?
(新款上市前一晚世界各地的门店开启露营式通宵排队)
它还被邀请为神奇泰国体验官,泰国部长亲自接机;还跟卢浮宫联名;世界各国明星名人纷纷为它打 call。
(郑钦文在巴塞罗那期间专门去买,还没买到)
连爱马仕都成了 Labubu 的配饰。
不懂为啥很多人喜欢,我反正是一脑袋的问号,看不懂,不理解,真没法跟这个时下最火爆的流量同频。
作为直男,我不怕在潮流面前落伍,也不是要强迫自己喜欢,我只是突然意识到:在这个高速发展的时代下,看不懂 Labubu 事小,读不懂孩子才是大事啊 !
正好最近很多媒体都在讲述泡泡玛特创始人王宁的故事,读了才发现,原来真正厉害的不是玩具,是他爹那句"我反对你,但我支持你"。
01
Labubu 爆火背后:父母的 " 反对式支持 " 有多重要?
王宁,1987 年出生于河南新乡,父母的商铺是他最早的商业启蒙课堂。
高中时期,他组织足球暑期班,他爹觉得 " 不务正业 ",却偷偷帮他印传单,而这个班也帮他赚了人生的第一桶金。2005 年他考入郑州大学西亚斯国际学院广告学专业后,拉着同学成立" DaysStudio "工作室,做起了制作光盘的生意。他爹吐槽 " 瞎折腾 ",却把家里储藏室腾出来当仓库。
2010 年他北上创业。11 月泡泡玛特第一家店在中关村欧美汇购物中心开张。创业初期他也经历过绝望和低谷,命运的转机出现在 2012 年 8 月,他获得国内著名天使投资人麦刚的 200 万投资。2020 年 12 月 11 日泡泡玛特在香港联合交易所主板上市,随后 Labubu 全球爆火。
曾有记者采访王宁,对于自己的创业之路,父母持什么样的态度?
王宁的父亲曾说:"我反对你,但是我支持你。我反对你是因为你做的事情,在我那一代人的思维逻辑是错的,但是我支持你,因为我的思维逻辑没有让我获得成功,没有让我成为李嘉诚,也许你可以"。
西安交通大学王树国校长,也曾说过这样一番话:
我们的学校落后于社会,甚至全世界的学校都落后于社会,因为现在社会上很多公司里的技术都比学校的要先进。本来学校是要引领社会发展的,但是现在反而是外面的企业更加的先进,我们还在用着落后的设备。所以必须要改革,不改革就要被淘汰。
做父母又何尝不是如此。
02
用 30 年前的经验,给孩子导 20 年后的航?
Labubu 年轻人为之疯狂,家长们却普遍一脸懵,这恰恰是两代人的认知反差。就像我小时候觉得 mp3 是 " 听歌神器 ",现在小小常偶尔翻出我家的 U 盘都觉得是 " 古董 " ——时代变了,育儿逻辑也得跟着变。
更何况,现在的孩子跟咱们想的就是不一样:
咱当年买东西先看耐不耐穿,现在孩子挑东西得有"梗";咱们算账算性价比,而孩子会为"抽中隐藏款"的心跳买单;我们给孩子买东西总想着"对学习有用",可他们追盲盒就像追梦想,抽中的不是玩具,是情绪价值,是"我值得被惊喜砸中"的仪式感。
所以你看,如果我们总用过去的经验,给孩子做导航未来的地图。带着家长的思维和逻辑,还怎么能教育好未来的孩子呢。
有位投资人曾担任 Labubu 创始人王宁在某档路演节目中的嘉宾,他在接受采访时曾反思:
"做评委切忌居高临下,反而要主动向创业者取经。年轻人的思路初听或许颠覆认知,但越是『读不懂』的创意,越藏着时代的密码。"
无独有偶,腾讯高管团队曾在评估某款美国社交 App 时,最初因「玩法小众」仅象征性投资,没想到短时间内席卷年轻群体。后来腾讯高管团队纷纷拍大腿,说错失机会最大的敌人不是别人,恰恰是"自己老了,跟不上年轻人的思维"。
这都揭示了一个残酷真相:
保持空杯心态的姿态,是商业领袖永葆敏锐度的关键,也是为人父母不断给自己的警惕。
咱们别总用"有用无用"框定孩子的兴趣边界,别动不动如临大敌,一听二次元、游戏就慌神。咱们也试着理解二次元文化里的梗、倾听电竞世界的规则、甚至向孩子请教最新流行的网络段子。游戏《黑神话悟空》出来后,我就鼓励小小常在完成学习之余玩一玩,为此还给他换了配置更高的电脑,我们俩时不时会对升级打怪中的技巧讨论一番,可小小常并没有为此有了"网瘾",或者玩物丧志影响学习。
当父母愿意弯下腰从孩子视角看世界,亲子沟通便不再是单向输出,而是双向流动的认知共振。毕竟,任何亲密关系的基石,都始于对"他者世界"的谦卑接纳。千万不要用自己的经验框住孩子,放下权威才是一段新的关系的开始。
03
分数是纸面上的数字,学习力才是终身饭票
泡泡玛特的爆火,再次将"学历无用论"推上舆论风口。
但在我看来,王宁的故事恰恰撕开一个真相:"学历不重要"不等于"学习不重要"。
他不是应试教育的佼佼者,却是"场景化学习"的高手,在父母商铺观察消费心理,在校园创业中打磨运营逻辑,在潮玩展会上捕捉 Z 世代审美密码。这种将碎片化经验转化为系统认知的能力,谁说他不是另外一种意义上的学霸,学习能力上的强者呢?
分数很重要,名校也很重要,但是激发孩子的内在动力,多花心思去观察、发现、培养孩子的兴趣和热爱可能更重要。
而这些看似"不务正业"里,可能更藏着真本事:
观察孩子在手工课上废寝忘食的专注,那可能是产品思维的萌芽;
保护孩子拆解家电的"破坏欲",那或许藏着工程师的底层逻辑;
支持孩子追电竞比赛的热情,那背后是对团队协作和数据策略的天然敏感。
毕竟,分数只是某个阶段的"应试参数",而能让孩子在 30 岁 + 仍保持竞争力的,是像王宁们那样——把人生当成永远升级的操作系统,在热爱的驱动下持续写入新的能力模块。
当教育回归到"培养终身学习者"的本质,成功便不再是分数的副产品,而是成长的自然结果。
所以啊,
看不懂 Labubu 没关系,重要的是看懂孩子眼里的光;
追不上潮流也不怕,只要愿意蹲下来听孩子讲讲他的世界。
毕竟养娃不是按我们的剧本演戏,而是陪他们探索未知的冒险——
至于 Labubu 到底为啥火?管它呢,看着顺眼就先买一个再说吧!
重
磅
预
告
1
END
申宝策略-网上配资公司-可信的配资平台-网络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